出走四十年,归来依旧是少年

2025-10-30 11:43
72 阅读

10月19日我完成了济南半程马拉松,这场赛事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从出生、小学、初高中都是在这个城市度过的;1985年高中毕业后到外地读书,大学毕业后工作最初的几年也在这个城市,我可以说是个“老济...

10月19日我完成了济南半程马拉松,这场赛事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从出生、小学、初高中都是在这个城市度过的;1985年高中毕业后到外地读书,大学毕业后工作最初的几年也在这个城市,我可以说是个“老济南“。今年还是我高中毕业的第40,且9月份还刚刚参加了一个毕业40年的高中同学会。聚会时我也提起要回老家参加10月份的济南半程马拉松,同学们表示出了佩服又怀疑的态度。可能之前连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40年后回到家乡完成一场半程马拉松,以这样一种形式纪念我早已逝去的青葱岁月。


早上六点四十五分我到达起点处,感觉济南马拉松进场有点拥挤、通行效率不高,安检、进场、存包等环节都有点拥堵,约半个多小时才完成进场流程进入起跑等候区。虽然起点区域人多有点拥挤,我仍努力完成训练营学到的那一整套热身动作。我独自一人默默地、严肃地热身,再加上我这一身还貌似比较专业的服饰,想必周围人没准儿误以为我是一个“老手“,其实我仅仅是刚参加了第二场半马的”老菜鸟“而已。7点45分枪响后,我大概用了四五分钟才通过计时起点,通过起点后我开表计时,并打开事先设好的节拍器(186步频)帮助自己维持步频。

前2公里我本想按照教练指导的比赛策略有意识地压一下配速逐渐找找状态,但不知道是回到家乡兴奋还是起跑前喝了赛速饮的原因,起跑后我感觉状态很好(赛后分析是兴奋导致的),第1公里后我的心率就升到2区,配速第一公里6:47,还在计划中;第二公里就到6:18,体感和状态都感觉良好;2公里后我逐渐提速,也许受到赛场气氛的感染和裹挟,我的配速从4公里后达到5:52左右,7公里后5:45左右,9公里后5:35左右。

六七公里后我碰到了一个之前没有预判的难题——济南赛道比较特殊,就是终点的海拔要高于起点100多米。虽然我对这个地形地貌导致的赛道爬坡困难有思想准备,但没有预判到中途赛道中的多次起伏、出现很多长缓坡的上下赛段。七八公里处第一个上下坡跑完后,我感觉匀速巡航跑的策略恐怕自己控制不了,跑下坡对我这种膝盖有慢性伤病的人很不友好,加上今天的配速已经超出了训练时的最高配速,决定马上调整一下跑步策略——即重点关注体感和心率,忘记配速,上坡时心率适当可以提高,超出2区达到3区也可以容忍(甚至在临近爬坡的最高点时心率达到了4区),争取上坡时不掉速很多;下坡时缩小步幅有意识压一下配速,缓解一下急促的呼吸并调整一下心率;上坡时有意识提高配速、下坡时有意识降低配速,使得配速起伏不要过大。最重要跑步过程中无论上下坡还是平缓路面都时刻牢记关键跑姿、维持核心稳定保持框架不散掉,上下坡都不要跨步和后腿推蹬发力,体会大腿提拉和身体前倾、重力产生的前腿自然落下,时刻保持步频踏准步频器节奏(维持步频在186以上)。

跑的过程中,我全身心关注在跑姿、步频、心率和体感,不再关注配速和距离、也不再欣赏沿途的风光,顶着心率完成一个上坡,接下来的下坡压一下步幅适当缓解一下心率和呼吸,就当给自己疲劳的心肺小小奖励一下。我猜想,可能是因为我一直注意维持在关键跑姿,上坡时除了心率升高导致有点呼吸急促外,腿部肌肉并没有感到额外的疲劳。


不知道是跑姿吸引,还是步频器的吸引?更或许是一头白发引人关注,七八公里后有个年轻小伙一直跟着我并排跑。他年龄还不到40岁,我鼓励了他几句,并叮嘱他“保持节奏“。10公里后我感觉我一直在超越别人,很少有人从后面超过我,只有在18公里后才觉得开始被人超过。济南赛道难度最大的是17、18公里是接近2公里的大长上坡,很考验体能和意志力,之后折返原路返回、接下来是接近2公里的长下坡。对于膝盖有旧伤的我来说,这段下坡只能收着点跑(感觉就是在这段时间才有不少人超过我)。20公里后又是一个接近1公里的上坡,临近终点才有2百米左右的平缓路面。最后一公里赛道是个上坡,不知道是体能剩余不足,还是感觉今天配速超预期太多,这一公里我没敢全力冲刺,最后一两百米平缓赛道我提前查看手表估算肯定能跑进2:03之内(实际我开表时间是过了起点计时带、稍微滞后10来秒,导致我手表成绩快于实际计时成绩),为了享受最后100米赛道、也为了冲线有个轻松愉悦的表情避免龇牙咧嘴,我留给终点一个美好pose,匀速跑过终点


跑过终点的那一刻,我脑海中冒出了一句很俗的Slogan:出走40年,归来依旧是少年。

回顾我的跑步历程——

我在今年7月下旬开始参加跑步学院的夏季线下训练营,龙井教练根据我的实际体能情况将我安排在零基础组,因为已经开营差不多一个月了,加上我初期体能状态不好,教练开始给我制定了一个起点相对较低、循序渐进的训练方案,现在看还是很科学和负责任的。这期间我曾因为自我感觉良好就自作主张加大训练强度,从而导致膝盖伤病复发停训了三周。现在看来一切还是应该按照教练的指导和计划科学训练,欲速不达反而影响训练效果,还有引发伤病的风险

因为我年龄大、体能较差,之前的跑步基础弱(2025年初才首次参加训练营,之前没有任何跑步基础)。跑姿方面:轻微跨步、后腿推蹬、轻微膝内扣,从手表上主要体现在垂直振幅偏高、步频偏低;体能方面:全方位力量弱,很多训练动作完成不了或者做不到位,臀腿力量不足很多动作想做也做不到位,力量不足、本能的身体代偿机制引发轻微膝内扣,核心力量不足导致身体不够挺拔、弯腰或者坐着跑、跑起来框架容易散掉。夏训期间,我本想针对自己的弱项重点改进,虽然跑姿的理论知识都理解,但自己实践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在最初的两个月里,我感觉跑姿改善不大,一直找不到正确的知觉。现在看来改进跑姿是个综合问题,不能为改进跑姿而改进跑姿。只有在力量训练、跑姿训练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量变才会质变,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突破。跑步能力的提升没有捷径,科学指导加上训练量的积累缺一不可。直到最后一个月我才稍微有了正确跑姿的知觉,体现在同等6分配速情况下垂直振幅从7.9cm降到7.2cm,垂直振幅比从9%以上降到8.2%左右。之前看训练营每次录的集体跑姿视频我自己都能看出来身体上下起伏、有些跳着跑。

虽然比起训练营里的其他同学来说,我的数据还不够漂亮,但相对我自己来说算是有很大的进步了,关键是我找到了或者说是身体自身体会到了改进的知觉和方法。步频也从开始的费力最高175,改进到轻松稳定186左右。这次济南马拉松比赛期间我实践了一下,跑起来关注维持关键跑姿同时维持高步频,在两三个月实际体能并没有提高多少、赛道难度对我来说很困难且一点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依然跑出了自己的最好成绩,过程中的各段配速也都PB了,这是我赛前没有想到的,算是改进跑姿后的惊喜。心肺功能、力量方面我训练量还不足、髋关节灵活度不够也影响步幅,有氧跑量和力量训练是绕不过去的,这是我今后要改进的重点


马拉松真是一个伟大的运动。无论男女、无论年龄、无论基础程度,只要科学训练、自律坚持、能够完成科学的训练课表,一定会量表到质变,每个人都能跑出自己的精彩、完成属于自己的马拉松。关注过程忘掉目标,做好当下、跑好每一天每一步,结果一定不会差,甚至会有惊喜,至于最好成绩交给天赋吧。赛道上关注跑步本身、做好每一步每一个动作,放空自己的感觉真的很好!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很多人仅仅是从结果来类比映射,其实跑马的过程才像极了人生的过程,从马拉松这项伟大运动中我体会到了人生也要享受过程,这最重要,做好每一天、每一步,剩下的交给老天!而且结果一定不会差!

分享文章

评论

暂无评论,成为第一个评论的人吧!